从确定评审到评审结束,多久的准备周期为最为合适及理想的呢?既不让员工感受到拉锯战式的应评又能真正提升医院的管理实践,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及规范的现场呈现给专家提供满意的检查体验?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而完备的计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我来为大家分享下医院等级评审之前期准备。我想在真正分享这个案例之前需要跟大家来普及下评审等级评审的三大类指标,第一类为否决指标,这个主要以台账资料为准,第二类为技术指标,这类指标以数据为主,重在日常,第三类为评价指标,这个是以现场检查为主的,在整个检查的过程之中,会用到追踪法,包括个案追踪,包括系统追踪,评价指标的条款以PDCA为应用主轴。P:制度;操作作业书;岗位说明书;应急预案;工作计划;上岗证;办法、方案、规定(达到C),D:执行记录、会议记录、培训记录、维修记录、工作记录(达到C),C:检查、分析、反馈、监管、总结(达到B),A:改善周期、改善依据、改善计划、改善组织、改善记录、改善成果(达到A)。
基于PDCA的要求,首先进行制度体系建设,基于制度体系建设,梳理完成培训体系,评价体系及自查队伍的建设。培训体系包含把所有培训的清单都列到信息系统内(可借助行迪医管精细化管理体系),培训内容,培训计划、培训目标、培训通知、签到、课件、培训人员、现场照片、考试、考试成绩,考试合格后的积分等都在系统内体现);
同时推行了专管员持证上岗制度,各项目专管员通过线上培训,面授课程培训,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的专管员上岗证,组织专管员持证上岗考试4次(根据条款内容,应该查什么,怎么查,事先清单列好,关联好)。建立两周一次的专管员晨会汇报制度,明确专管员的岗位职责,对其工作内容进行描述,各项专管员工作情况在科室晨会上进行反馈,如分管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最好记录,在晨会上汇报检查结果,在科务会议上汇报存在问题,提成改进措施,跟进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可以运用PDCA进行项目改善。
我想基于这样的计划与规范,才能确保后期在推行过程中少走弯路,能够去引领临床,做到真正的院科同质化管理。当然,每家医院情况不尽相同,还是希望大家能够跟进自己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真正体现适合本院的应评前准备体系。
2024-07-11 16:25:16
2024-07-08 16:52:55
2024-07-01 11:17:11
2024-05-17 16:26:26
2024-05-15 14:37:53
2024-05-09 18:08:16
2024-04-29 16:29:55
2024-04-24 15:58:15
2024-04-22 17:27:24
2024-03-18 15:17:11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行迪医管立场。
网友评论
未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