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授者与受者之间的鸿沟有待跨越
国内外科普与科学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已经表明,科普与科学传播有3种典型模型,依次为中心广播模型、欠缺模型、对话模型(也叫民主模型)[1]。具体到健康科普的领域,目前3种状况同时存在。大量的单线传播健康科普充斥于各类媒体,而有沟通、有对话的实用科普则相对匮乏。与此同时,公众的健康素养也较低。
健康素养是个人获取、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包括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当前,我国许多国民健康素养都在“及格线”以下,现实中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随处可见,各种养生谣言、骗局层出不穷。所以“健康中国行动”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2%和30%。
从健康科普的授者与受者关系来看,一方面,公众相对于专业医生或医学科学家,在健康素养上明显处于劣势;另一方面,公众不了解医学科学知识,而专业医生或医学科学家则在专科领域钻得很深,两者的话题体系不在一个维度上。
为弥补这两大鸿沟,医疗健康类媒体能做的归纳为两方面,一方面,对实用型知识加以更为系统地整理,有的放矢地进行传播;另一方面,用通俗的方式方法进行表达,让受众在获取信息方面没有专业壁垒。
二、健康科普摆脱乏味需要加点“料”
健康科普的方式非常多样,有高大上的,也有接地气的,作为医疗健康类媒体,图文并茂的方式已经显得落后,特别是在信息数字化时代,媒体面临着很多冲击和挑战。传统医疗健康类媒体想要在时代潮流中逆势而上,并在健康科普类媒体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多花心思,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给健康科普加点“料”。
1.密切关注社会健康热点事件,练就一双“慧眼”。如今,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方式的普及,许多社会热点、突发健康事件很容易成为圈内热炒的话题。报纸和杂志受时间和版面限制,很难第一时间跟进,但如果能选取热点事件的某些信息点作为策划专题深度发掘,有所准备,就能精准发力。
2017年年底,红遍大江南北的网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将流感这个老套的科普话题抛了出来。从流感是什么到病毒在哪里,从流感的早识别早治疗到人工肺是什么,网上连篇累牍说的都是公众平时做的一些科普。《南方周末》对话中国疾控中心冯子健、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专家詹庆元等,解读“流感如何置人于死地”……这些内容之所以有那么高的点击率,是由于《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制造的科普契机。有了需求,才有了看下去的耐心。
2.充分了解读者需求与读者特性,寻求一种“共鸣”。健康科普的受众是广大普通老百姓,因此,要围绕他们关心的医疗健康话题进行报道,让他们有所收获。了解读者,除了明确自己的定位,知道受众当下关心什么,希望获取哪方面的知识,还要从语言风格、行文方式、图表搭配等方面进行考量,多做尝试。
上海三联书店的一本书,叫做《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就把文艺风和网络语言引进科普行文中,赢得了青年人的交口称赞。例如,随手网上一搜,可以发现“冷知识约会急救卡”之类的科普标题,这样的说辞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而对于老年受众来说,将健康知识写得通俗易懂,读起来不费劲,能轻松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才是最重要的。
3.运用多种元素拓展多重视野,科普也能“共情”。
单纯地讲健康知识,会显得灌输、沉闷、枯燥,看不下去,其他丰富多样的多媒体表达方式,又难以在纸面上实现。所以,如何在科普知识加入人的情感、人的故事、人的选择,让健康素养带着故事和温度呈现出来,考验着记者和编辑的能力。
中医药精深,药方中某几味的使用原理和奥妙之处,可能就蕴含着中医前辈反复尝试的小经历、小故事。在某一新疗法故事化的呈现中,医生对疾病的分析、讲解、释惑也变得有细节、有情境。在2018年第6期《大众健康》杂志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话题解读中,有一篇文章——《孩子的心像条河》,就是在“共情”中,让有关儿童心理的科普知识好消化、好吸收。
三、传播方式创新让健康科普接地气
通常来说,健康科普知识中的医学内容晦涩难懂、专业冗长,医疗健康类媒体编辑的基本功,就是要把这些难懂的医学术语变成通俗易懂的老百姓语言,让没有医学背景的老百姓也能看得懂、用得上,甚至能口口相传,形成叠加效应。突出科学性,融入趣味性,增加可读性,这些转换能力在健康科普传播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
1.形式上要紧跟时代,也就是所谓“新瓶装旧酒”。医学科普知识大多数都是基础性的知识,聚焦于一些具体知识的阐述。年年说,如何做到常说常新。由于公众健康素养的欠缺,相关社会热点事件发生后,迫切需要健康科普授者采取行动来弥补这种缺失。这个过程也是健康科普授者和公众不间断地互动、双向选择的好时机。在热点里嵌入医学知识,医学知识华丽变身,受者接受度也会更好。
2.内容上要推陈出新,也就是所谓“旧瓶装新酒”。正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可以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但也可以尝试转换角度寻找新的切入口,用新的路径来解决问题,不走寻常路。针对一些新疗法、新领域,一知半解的说法很容易造成误导。破除的办法,就是快速呈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辅以权威专家解读,让新的信息得到及时传播,在受众的健康素养“留白区”打上正确的底色。
3.有针对性,用科普干掉谣言。时下,科普养生风生水起,各种未经验证或毫无根据的养生言论被盲目转发,令人难辨真假。针对已经发生的误区和谣言,医疗健康类媒体要应声而起,扛起权威大旗,条分缕析,娓娓道来,把科学道理讲通讲明。针对容易滋生谣言的某种病种、某些专科,还应开展预防式科普宣传,真正地让公众掌握正确的信息和知识,让“伪科普”不攻自破,失去传播的土壤。
四、 结 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绝大部分群体抱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健康医疗层面的需求十分旺盛,但健康素养却没有跟上。当前,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总体仍比较低,2017年的调查显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仅有14.18%。城乡居民关于预防疾病、早期发现、紧急救援、及时就医、合理用药、应急避险等维护健康的知识和技能较为缺乏,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比较普遍。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居民健康素养成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征途中亟待补齐的短板。一方面,医疗健康类媒体有着当仁不让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健康科普知识的创新传播,社会公众能够及时、有效地从健康科普授者那里得到相应的健康知识,从而提高健康素养,对相关的社会热点事件也会有新的正确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专业医生或医学科学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转变观念,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重视健康科普知识的传播,强化健康教育的责任,最终实现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和人们健康水平提升的社会目标。
2024-07-11 16:25:16
2024-07-08 16:52:55
2024-07-01 11:17:11
2024-05-17 16:26:26
2024-05-15 14:37:53
2024-05-09 18:08:16
2024-04-29 16:29:55
2024-04-24 15:58:15
2024-04-22 17:27:24
2024-03-18 15:17:11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行迪医管立场。
网友评论
未登录